返回 抢救大明朝 首页

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

第2040章 北京人民爱崇祯[1/2页]

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:[文心阁]https://m.wxgxs.info/最快更新!无广告!

    崇祯七年十二月初八,北京城德胜门瓮城门外,已经是人山人海了!

    这几年北京城的人口减少了许多,总数也不知道有没有40万了?而现在光是德胜门外的官道两侧,就聚集了不下10万人,可真是不得了啊!

    而能让那么多人,大冷天的不在家里猫冬,还出了德胜门,在城外的官道边上喝西北风的原因只能有一个......就是大明崇祯皇帝朱由检奏凯还朝了!

    这次奏凯还朝可不是一般的奏凯,而是双凯临门啊!

    其中一“凯”是万岁爷亲征漠北草原,力压蒙古群雄,最后得到漠南、漠北、东道蒙古诸部的一致拥护,当选为蒙古第36任大汗,并上尊号为腾格里汗,也就是天可汗!

    这意味着持续了将近300年大明蒙古战争,终于以大明一方的完全胜利而告终。

    大明太祖皇帝、成祖皇帝未竟之业,终于在朱由检手中得以完成了!

    而另一“凯”,则是那林落马河大捷。这场大捷的意义可一点不比朱由检亲征漠北来的差。这场大捷可以说大明版的萨尔浒之战,此战斩杀俘获的后金战士超过了六万,可以说一战打断了后金的脊梁。

    明金之战的形势已经完全逆转!

    在那林落马河大捷之后不久,后金就在辽西方面进行了大规模的收缩。先是在泥泞季节到来后放弃了锦州,随后又在初冬的泥泞季节过后,接连放弃了义州和广宁,在辽西辽东战场进行了全线收缩。

    一北一东,两线告捷的消息传到了已经渐渐变成了帝国军事中心的北京城,自然是一片欢腾了。

    现在的北京可不是崇祯初年的北京了!

    大部分吃闲饭的勋贵、世袭武官以及世袭锦衣卫之家,都被朱由检以各种理由打发走了。不是去南方“发财”,就是燕山屯田。陆陆续续走了将近两万户,不下二十五万口!

    同时,太监和宫女的数量,也因为朱由检的“俭省”而大幅减少,所以北京城内的太监家眷也跟着少了许多。这一批人数目也不少,总在十万人上下。

    二十五万加上十万就是三十五万了!失去了这些“消费者”后,北京的手工业和商业也迅速萧条下去。大量的手工业者和商人也只好离开北京,迁去了天津这个新兴的海口商埠。这批人加上他们的家属,又是十几万人。

    几年之间,北京城就失去了多达五十万的长住居民!

    不过有去就有来,在这几年间,北京也迎来了一批又一批“新北京人”。而新迁入北京城的,主要是帐前骑士和他们的家眷,也有一些九边将门的子弟和家眷。

    帐前骑士们虽然在北直隶八府、宣府、大同、燕山、大宁等处另有田庄,但是他们在财力许可的情况下,还是会在北京城里安一个家,北京城也是他们主要的居住地。

    而许多九边将门,甚至四川、湖广、河南、山东、南直隶等地的将门,也开始让子弟进入北京。

    他们之所以如此,不仅因为在北京了方便求官,还因为北京城可以为他们的子弟们提供良好的教育——这就是学区房啊!

    虽然朱由检没有逆子那么重视教育,早早的就开办了南京小学,后来没多久又办了中学、大学。但崇祯还是开办了少年侍卫团和侍卫团,这其实就是两所军校。

    其中少年侍卫团是一所六年制少年军校,下设六个年级营。入学的都是读过蒙学,习过武艺的少年。少年侍卫团的教官,将会由易入难,传授军学、武艺、数学、格物、儒学、拉丁文、蒙古文等知识——军官学校当然得传授外语,敌人的或是盟友的语言,都是必须要学会的,要不然怎么知己知彼?派出去当武官的连人家报纸都看不懂,还能搜集情报?

    而侍卫团则是一所三年制的军官学校,除

    了接收少年侍卫团的毕业生,也接收诸军推荐的军功生。

第2040章 北京人民爱崇祯[1/2页]

『加入书签,方便阅读』

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